企業新聞

從沈陽鐵西轉變發展戰略看傳統裝備制造業出路

海達快訊:從沈陽鐵西轉變發展戰略看傳統裝備制造業出路

      生產**務業貫穿裝備制造業生產的各環節,主要包括信息服務、金融保險、商務服務、科技服務、現代物流等。我國傳統裝備制造業服務內置化嚴重,企業大而全,投入高產出低。剝離并發展生產**務業,是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請看記者發自裝備制造業聚集區沈陽的報道。
  
  沈陽鐵西,國家發改委命名的“先進裝備制造業聚集地”。然而就是這個在國內裝備制造業中占有顯著位置的工業大區,與世界上等裝備制造業基地比較時,仍差距不小。
  
  僅以商業模式、盈利方式為例,國際制造業跨國巨頭已通過發展生產**務業,實現以產品為中心向服務為導向的轉型,通用電氣服務業收入占總收入2/3以上,GE達51.1%。而沈陽機床、沈陽鼓風機、北方重工三大骨干企業的服務業收入,2012年分別僅為17%、19.1%和10.9%。
  
  去年以來,沈陽市鐵西區在初步建成國家裝備制造業聚集區的基礎上,通過著力提升生產**務業,推動企業由單純制造商向制造服務商轉變,力求在裝備制造業結構升級上取得突破。
  
  與世界上等裝備制造業相比,差在哪?
  
  “服務內置化”嚴重,企業追求大而全,投入高產出低
  
  鐵西區內裝備制造企業眾多,檢測力量雄厚,有14個***檢測中心、8個***產品認證中心、103個檢驗檢測實驗室。但這些機構絕大多數只對內部檢測使用,設備利用率普遍不到20%。
  
  “投入幾千萬甚至上億元,一年用不了多少回,還得養人,資產還損耗。”由于檢測平臺沒有面向社會,大企業閑著,而區內的中小企業卻沒地方檢測。
  
  沈陽機床集團公司董事長關錫友說,長期以來,我們的企業都是以生產為核心,產品設計、人力資源管理、財務、運輸、倉儲、售后、廣告上中下游都在一起,“服務內置化”現象嚴重。為生產服務的環節成本高,還不夠專業。
  
  裝備制造業集生產和服務為一體,“大而全”,看似事事不求人,實際上效率低下,成本高產出低。
  
  統計顯示,沈陽裝備制造業利潤率只有2.5%,而幾家大的跨國企業平均在12%左右。跨國巨頭利潤的主要來源在于研發、售后、金融租賃等服務性業務,生產制造業本身利潤率也普遍不高。工業制造企業有所謂“微笑曲線”,業內普遍認為,我們的制造企業恰恰該笑的點沒有“笑”起來,生產**務業差距巨大。
  
  “2012年,生產**務業增加值僅為104億元,占全區服務業的33.3%,占生產總值的不到10%。”鐵西區區長、沈陽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閻秉哲介紹。
  
  遼寧省發改委副主任劉始杰認為,在美國“再工業化”的大環境下,裝備制造業必須由單純制造向制造服務轉變,由產品制造占大頭的盈利模式向為用戶提供全流程服務的增值盈利模式轉變,由單一產品提供商向方案解決商轉變。
  
  目前,發展生產**務業主要方向在自主創新能力、重大裝備成套能力和產業配套能力。目前,鐵西的產業研發主要還是依靠企業自身,而企業研發投入偏少,大多數企業研發投入達不到銷售收入的5%。在成套能力和完善產業鏈的配套能力上也均有不足。
  
  瞄準世界上等制造業,怎么干?
  
  從制造業中剝離并發展生產**務業
  
  鐵西區開始推進“主輔分離”改革,將骨干制造業內的物流、計量檢測、后勤服務等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生產服務業務剝離出去,改變“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經營模式,推動上下游服務環節分立和外包,逐步引導企業將服務業務從制造業等主導產業中剝離,提升企業的主營業務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為了鼓勵企業剝離服務業務,他們給予資金補助等支持。鐵西區沈鼓集團、特變電工等企業獲得分離發展生產**務業項目資金2500萬元,已有11戶重點企業分離成立了21戶生產**務業企業。
  
  沈陽遠大集團將科技研發部門分離出來,將玻璃幕墻、電梯、機電、環保等產業研發部門,整合成9個專業研究院,去年10月組建了遠大科技創業園,科研人員研發成果,集團公司購買,科研人員還終身從研發商品中提成。目前聚集了700多個研發人員。“預計將有41個項目總計完成5000萬元的成果轉讓。”創業園副總李向琦說。
  
  同時,鐵西區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了公共研發、金融服務、現代物流、人才培養和中小企業孵化信息等5大平臺,面向市場整合資源,推動生產**務業發展。